關注兩會之三:提高農村合作醫療賠付比例
由于受各級政府財力和廣大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所制約,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籌資、組織、管理、監督機制、方案設計等方面經驗不足的影響,許多環節操作欠規范,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使合作醫療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打了折扣,如藥費高開,報銷目錄限制過多,合作醫療“商業化”等問題,直接影響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農民的強勁吸引力和應有政策效應的發揮。如何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新農合的發展,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政府應給予基層醫療機構更多扶持。本人在春節回鄉期間了解到,雖然參加新農合的農民患病,在鄉鎮衛生院住院就診報銷不僅起付線低,而且報銷比率高。但由于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差,服務水平低,農民寧肯舍近求遠,花更多的錢去大醫院治療。因此,政府應不斷加大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醫療條件;鼓勵鄉村醫務人員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技能層次;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工作,從根本上解決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嚴重匱乏、難以為農民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問題。
二是拓寬籌資渠道,為新農合提供強力支撐。把政府對合作醫療的出資額足額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財政收入的增長不斷提高出資比例,構建以政府資助為主的籌資額穩定增長機制。尤其是對中西部地區和貧困縣(市)的新農合,政府應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可以探索發行福利彩票等途徑籌措一部分合作醫療資金。制定優惠政策或獎勵措施,引導鄉鎮企業、社會團體、慈善機構和個人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事業資助或捐款,多渠道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實力。制定優惠財稅政策,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從公益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新農合補助。鼓勵經濟條件較好農民在參加新農合的基礎上,參與商業保險公司的醫療保險,實現“保中保”。
三是健全補償機制,遏制資金沉淀??茖W測算,建立合理適度的新農合補償機制,逐步消除“惜賠”現象。適當降低報銷起付線和提高封頂線,適當擴展可報銷范圍的用藥目錄,適當提高參合農民在不同級別醫院就醫超過起付線的報銷比率。同時要防止定點醫療機構以贏利為目的過多目錄外用藥,切實做到最大限度地將合作醫療基金用在參合農民身上。
四是塞管理漏洞,完善監督措施。應盡快出臺新農合基金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基金封閉運行,嚴格管理行為,減少各地在合作醫療基金管理和運用上的隨意性。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建立健全定點醫療機構準入和退出機制,根據群眾滿意度適時評估調整新農合的定點醫療機構的資格條件,促使定點醫療機構切實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審計部門要加強對新農合基金的監督審計,嚴格查處基金被擠占、挪用、截留、滯留的責任人。新農合的醫藥用品要進行招標,降低醫療成本,確保最大限度地受惠于民。
五是設立專項基金,為農民進行健康體檢。“大病”絕大多數都是從可以用極低成本預防的“小病”發展而來的。因此,政府應以“預防為主”的方針,把預防工作滲透到新農合中去。鼓勵、引導農民每人每年交納一定的資金或由財政補貼,設立農民健康體檢專項資金,對參合農民適時免費健康體檢,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民得大病的機率,把新農合的實施效果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六是健全救助體系,加大對農村特困群體的醫療救助。做好醫療救助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醫療救助與民政部門的醫療救助并軌,對因患大病經新農合補助后個人負擔醫療費用仍超過可承受限度、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政府應給予適當的醫療救助。